1、在进行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时,对于偏心荷载可采用平均基底压力求解下卧层顶面的压力。
2、注意不同验算条件下荷载组合不同(验算地基承载时和基础裂缝宽度,采用正常使用标准组合,验算地基变形,采用准永久组合(恒荷载+可变荷载*准永久系数),不考虑风荷载和地震荷载;验算结构配筋,采用基本组合,验算挡土墙稳定,采用基本组合,荷载效应系数为1.0)
3、厂房大面积堆载沉降的计算:计算范围为横向取5倍的基础宽度,纵向为实际堆载长度,当荷载范围不属于上述范围时,应进行折算成等效均布荷载,折算时应注意厂房外侧的荷载也应考虑;
4、土压力计算,规范中给定的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增大系数是与土边坡高度有关而与挡土墙无关。
5、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修正,深度(注意基础埋置深度的取值,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宽度;对于偏心距小于0.033倍基础宽度时,地基承载力可采用土的抗剪强度进行求解,此时不再需要进行深度和宽度的修正(因公式中已包含);但在运用公式时,应注意宽度和深度的限制;注意在软弱下卧层验算时,地基承载力仅经深度修正,而不进行宽度修正,与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的修正一致。
6、在季节性冻土下,冻土的判别中,表格中冻结期间的地下水位距离冻结面深度(一般可采用标准冻结深度,即从地表面到冻结面底部的距离)的最小距离求解;基础埋置深度应分别根据不同土层的冻胀类别进行计算,取不同土层的埋置深度最大值。
7、墙下条形基础的计算,基础底面宽度根据地基承载力确定,厚度根据抗剪设计值(采用净反力)计算确定,配筋根据弯矩设计值(采用净反力)计算确定,对于条形基础梁的内力可按连续梁计算,边跨及第一内支座弯矩值宜乘以1.2的系数;对于独立基础的抗冲切计算冲切面积和提供承载面积计算(P1015厚);注意柱在条形基础梁上形成的冲切计算(冲切荷载和提供承载面积的计算见P1028厚),尤其是柱在条形基础边缘上形成的冲切面计算。
8、毛石基础基础高度计算根据台阶的宽高比确定,上部一般取墙厚(370或240);墙下条形基础的厚度根据抗剪计算,而配筋根据弯矩计算,注意有无垫层对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影响(有垫层40mm,无垫层70mm),即对截面有效高度的影响。
9、注意在进行抗冲切计算和抗剪计算中,截面高度影响系数计算公式不同,前者为系数与高度呈线性变化(800~2000mm),而抗剪计算中系数与高度呈指数变化(800~2000mm);
10、高层建筑筏形基础,准永久荷载作用下的偏心距应有限制,梁板式筏基底板的厚度按照抗冲切和抗冲剪的最大值计算(见P638),注意平板式筏基底板截面承载力计算(抗冲切部分,按不平衡弯矩产生的附加应力计算,而对于受剪部分可取单位宽度下的计算截面进行验算)。
11、桩基承台计算,包括柱对承台的冲切,桩对承台的冲切以及桩柱连线之间的剪切(发生在承台的变阶处,计算宽度即取变阶处宽度)。
12、桩的特征值计算,桩尖部分不予记入桩身部分,桩的配筋计算采用设计值,而特征值采用标准值(注意Gk计算)。
13、地基处理部分(各类公式汇总见P688):压实填土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预压固结度(考虑涂抹和井阻影响以及不考虑公式的区别)以及强度提高公式、最终变形量计算公式,砂石桩中的处理后孔隙比和砂石桩布置间距关系,水泥粉煤灰(CFG)桩中的变形计算公式,在复合地基公式中,桩间土强度可取未修正的天然地基强度,灰土挤密桩计算公式(挤密系数与桩间距关系)。注意面积置换率公式指桩体横截面面积与桩体所承担的复合地基面积之比。桩的根数计算可直接由总的需处理面积除以单个桩的等效处理面积。
14、地基抗震部分:场地类别划分,地震液化判别(临界标贯击数、液化指数(仅对判别为液化的土计算)),桩的承载力调整(液化土层中的调整以及对以下两种不利工况都应进行验算(全部承担地震作用,地震作用按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10%采用)),打入式预制桩及其他挤土桩,打桩引起桩间土挤密作用可用公式求解打桩后桩间土的标贯击数。在抗震验算时,天然地基承载力需按深度和宽度修正以抗震调整系数。
15、地基液化判别应注意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的计算,即判别液化地基土层的上部厚度,同时需要扣除淤泥土层厚度,注意与场地类别中覆盖层厚度的区别。同时注意最上端和最下端标准贯入点所代表土层厚度(di)计算以及层位影响权函数值(Wi),标准贯入点土层的分界线有地下水位,液化土层的上下限。判别深度以及土层的分界线。